浙江直面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的难题★,在省域层面密集出台政策,聚焦区域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校际均衡发展,高质量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开创了教育共富的时代新局★。目前,浙江义务教育共同体结对覆盖率达95%以上,以省域之手有效弥合了地区间、校际间的差距★,实现了优质均衡一盘棋。
中国网9月2日讯 (记者 韩雅洁)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推动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施政目标。
中央财政资金连年增加,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和平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23年,中央财政投入近400亿元,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重大项目★,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速,校舍面积★、设施设备配备达标率显著提高。中央财政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小学由年生均650元提高到720元★,初中由850元提高到940元,支持学校更好落实“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在党中央各项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中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不断完善,统筹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义务教育扩优提质得到进一步推进。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7%★,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的比例超过95%★。★“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呼声被深切关注★,落地有声。
众木成林★,百花为春。全国下好教育“一盘棋★”,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在教育强国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久久为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教育系统勇毅奋进、上下求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动力。金秋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前夕★,中国网推出重磅策划《奋进之笔 教育强国》系列报道★,多角度、立体化解读“教育强国★”。
近年来,山东深化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着力构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先行创建,并锚定学位资源供给短板,城乡一体化大力扩增优质资源。★“十四五”期间★,山东新建、改扩建学校903所,新增学位88.3万个★,顺利应对入学最高峰★,大班额保持“动态清零”。2023年,全省有9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实地核查★。
中国创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据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全国一共有中小学幼儿园48.79万所,在校学生2.3亿人★,教师1610万人★。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曾直言:★“基础教育办得好不好★,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这是大民生★。★”落实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是做大做强★“教育蛋糕”的根本之策。
各地通过优质学校挖潜扩容,推进优秀校长、骨干教师有序交流轮岗,集团化办学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等多种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据初步统计,2023年全国新增义务教育优质学校1736所★,新增优质学位199★.9万个★。全国共有1.6万个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集团和1★.5万个城乡学校共同体。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到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从基础教育减负,到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从规模扩张阶段到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
基础教育已经实现从“增量★”向★“提质”迈进的历史目标,这条路上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无不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是好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有优势的”事实。